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,迫切需要探讨人与机器的关系。在同济大学设计人工智能实验室,探讨人机共同进化的观念被定义为“脑机比”。
“脑机比”由范凌在2017年《设计人工智能报告》中提出,是指在系列关于人机关系的讨论中,避免使用机器威胁人,或者机器取代人这样的说法,而是采用人脑和机器的分工比例来衡量。“脑机比”也作为一个人文观念,核心是人机共生,以及人机共同进化。具体可参见论文:The Brain-Machine-Ratio Model for Designer and AI Collaboration.
以“脑机比”为核心思想,以不同媒体作为表达渠道,实验室成员们联创出许多趣味的设计项目。其中包括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人工智能绘本《小智的诞生》、《神奇的模仿》、《小智的难题》;以及“脑机比”拟人化玩偶创意作品,面向大众尤其是青年群体,讲述人和机协同创造的文明。
我们具体通过系统性梳理历史上不同时代具代表性的人物与机器;对影视中的人工智能形象表达作相关研究;通过数据分析的方法,对潮玩的概况及设计形式进行解构分析;以拟人化及符号学的设计方法,来表达“脑机比”的物质形态。这套“脑机比”玩偶,可以作为玩具、教具、艺术品来看待,拓展对科学与艺术等矛盾又平衡共生的主题的思考,并以此探讨人与机器的共生关系。
“脑机比”玩偶的具体设计实践建构在诗意科学、群体智能、极客精神、共同进化的价值观上,基础形象设计采用拟人化手法,衍生形象建构于历史节点的典型人机代表,采用符号化表达,最终产出“脑机比”玩偶系列创意设计,包括:代表旧石器时代的“小石”、代表新石器时代的“小农”、代表铜铁器时代的“小铜”、代表轴心时代的“阿基米德”、代表文艺复兴的“达芬奇”、代表印刷革命的“谷登堡”、代表蒸汽革命的“瓦特”、代表电气革命的“特斯拉”、代表信息革命的“图灵”、代表量子时代的“爱因斯坦”、代表智能时代的“小智”、代表女性的典范的“艾达”和“居里夫人”。最后通过三维软件建模渲染,通过 3D 打印与喷涂上色,产出“脑机比”玩偶的实物模型。
由此,实验室成员自发组成了脑机比工作室(BMR-LAB),将致力于数字源生的作品创作,基于脑(设计师、创意者)和机(计算机、软件、算法)的协同创造,欢迎访问 脑机比工作室网站了解更多。